本報駐滄州記者 韓澤祥 文/圖
  建築是凝固的樂章,它們巍巍屹立的身軀見證了城市的成長歷程。55歲的“老滄州”宗增順是一名建築專題攝影愛好者,26年來,他走遍滄州的大街小巷,用鏡頭記錄下了這座城市的匆匆腳步。6月4日下午,記者在宗增順家裡看到了他拍攝的700多張老建築照片。手捧著這些珍藏多年的作品,宗增順講述了照片背後的一段段難忘經歷。
  許諾不抽煙換來第一臺照相機
  55歲的宗增順是滄塑集團的一名退休職工,攝影是他的業餘愛好。1988年秋,宗增順迷戀上攝影,但對於當時月工資不足百元的普通工薪階層來說,攝影絕對是個不折不扣的奢侈愛好。結婚沒多長時間,經濟條件並不優越的宗增順做夢都想擁有自己的一臺照相機,但妻子遲遲沒有答應他的要求。最後,宗增順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——— 許諾一輩子不抽煙,省下錢來買台照相機。“我清楚地記得我的第一臺相機是國產的虎丘—135。”宗增順說,第一臺相機共花費了210多元錢,相當於他將近3個月的工資。相機買完後,還得買膠卷,拍攝36張照片的富士膠卷連同沖洗還得花費30元錢,“所以,儘管買了相機,但我根本就捨不得盡情去拍照。每當拍攝照片時,我都會全身心地投入,生怕照不好浪費膠卷。”
  回想起自己26年來用過的照相機,宗增順如數家珍:“虎丘、理光、佳能膠卷、富士數碼、佳能數碼……”宗增順拍攝照片使用的交通工具也從當初的自行車換成摩托車,然後又被現在的家庭轎車所取代。
  700多張老照片見證城市變遷
  “有了自己的相機後,最多的還是給孩子拍攝留念照。”宗增順說,當時的一捲富士或柯尼卡膠卷至少要拍攝一個月的時間,然後才到沖洗店里把照片沖洗出來。為了提高拍攝水平,宗增順四處拜師求藝,“聽說董延義老師是攝影高手,我便慕名前去拜訪,向董老學習拍攝技巧。之後,聽說馮天增老師擅長為攝影作品命名主題,我又向馮老請教。”
  單位經常派宗增順到北京、濟南等地出差,看到大都市街道旁矗立的高樓大廈已難尋城市過去的蹤影,宗增順觸動很大。他覺得,應該拿起手中的相機把身邊的滄州城拍攝下來,當多年之後,城市變成另外一番模樣時,這些照片便會彌足珍貴。回到滄州後,宗增順堅定了自己的想法,他首先拍攝了自己童年時的樂園——— 位於滄州市荷花池旁祖輩留下來的一所故居;隨後又將他自建的兩間磚瓦房定格在鏡頭中;宗增順當時居住的樓房當然也是他的拍攝對象。“現在看來,這些照片就特別珍貴了,這些地方已經找不到我故居的影子了,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樓。”
  拍完自己不同時期的住所,宗增順開始走街串巷,將滄州的標誌性建築、地方特色的路橋以及公園和車站等一一收入鏡頭之中。“從1988年到1995年,我拍攝了200多張沖洗的照片。1995年之後,我的相機換成了數碼的,我們家便添置了一臺電腦,我學會了將數碼照片分門別類地保存在電腦中,也學會了使用圖像處理軟件。隨後,我又學會了上網,登錄攝影網站或論壇去鑒賞別人的作品。”宗增順說,26年來,他沖洗的照片加上電腦中保存的老建築主題照片共有700多張,這些照片見證了滄州城市的變遷,也記錄了歲月匆匆的腳步。
  老照片勾起美好回憶
  宗增順說,經常有親朋或攝友到他的家中做客,每當翻看這些老照片時,大家就會情不自禁地勾起美好回憶。“這是滄州飯店門前的情景,偌大的新華路上人影稀疏,還不時有拉煤的馬車伴著清脆的馬蹄聲慢慢駛離。而現在的新華路已車水馬龍,在早晚高峰期會擁堵不堪。拿著照片,想想20多年前的情景恍若昨日。”
  更令人嘆息的是,很多鏡頭中的建築都已經不復存在了,“缸市街當初是出售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的,現在孩子們恐怕已經找不到這條街的位置了。”宗增順拿著照片一一列舉:鼓樓街、東箭道、馬道街、東營子、四合街、麻姑寺……這些小街巷已經淡出了滄州人的記憶;浮陽大酒店、魚味齋、天一坊、向陽餃子館、工農兵飯店……這些瀰漫著誘人味道的特色餐館也走出了滄州人的視線;勸業場、華泰商廈、天寶購物、小南門……這些計劃經濟時代特色門店或蕭條或倒閉。
  宗增順表示,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夠出版一本自己的攝影作品集,然後舉辦一場攝影作品展。
  (原標題:700多張老建築照片見證滄州城市變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krqynkp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